热烈庆贺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成立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日趋加剧,对全球和区域水循环、碳循环、大气环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分布格局与功能、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远。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气候与冰冻圈(CliC)国际计划在本世纪初启动之际,“冰冻圈”科学概念逐渐得以推广。10余年来,与冰冻圈相关科学及其冰冻圈变化对社会经济影响受到各国科学家、民众和决策者高度重视。2007年7月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正式增加“冰冻圈科学协会(IACS)”为其旗下新的一级学会,这是IUGG自1919年成立以来,近90多年来唯一增加的一级学会,将冰冻圈科学推向了新的学科发展层级,旨在着力推动冰冻圈科学向体系化方向发展。中国科学家先行一步,切实联系实际,率先引导了国际冰冻圈科学体系的发展,于2007年3月正式成立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国际上第一个用“冰冻圈科学”命名的研究机构,标志着中国冰冻圈科学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是冰冻圈大国,冰冻圈变化直接影响着中国脆弱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冰冻圈变化影响与天气气候、水文水资源、农林牧、防灾救灾、工程建设、环境外交乃至地缘政治等部门与领域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冰冻圈科学学术交流平台,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有鉴于此,在41位院士和专家联名呼吁,以及38家科研单位和高校的联名发起下,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Chinese Society of Cryosphere Science,CSCS)成立大会于2016年9月22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顺利召开。同时,举行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理事会议。会议一致选举秦大河院士为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姚檀栋院士、傅伯杰院士、赖远明院士、张人禾院士、丁永建研究员(常务)、杨惠根研究员、马巍研究员、罗勇研究员为学会副理事长,效存德研究员为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康世昌研究员、吴青柏研究员当为学会副秘书长。同时,会议选举产生了104名学会理事和41名常务理事。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下设冰川专业委员会、冻土专业委员会、积雪专业委员会、海冰与淡水冰专业委员会、冰冻圈水文专业委员会、冰冻圈生态专业委员会、冰冻圈气候专业委员会、冰冻圈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极地冰冻圈专业委员会、冰冻圈气候环境记录专业委员会、冰冻圈与第四纪研究专业委员会、行星冰冻圈专业委员会、寒区工程与灾害专业委员会、冰冻圈与地缘政治专业委员会等15个专业委员会。目前,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有会员单位41家,学会住所设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各位理事还讨论了理事会召开和换届期限、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定期召开事项。理事会还讨论了中国冰冻圈科学奠基人之一的施雅风先生奖励基金的日常管理,以及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日常管理及其与国内外其他学会的合作事宜。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结束后,秦大河院士、姚檀栋院士、丁永建研究员、杨惠根研究员、效存德研究员、吴青柏研究员、杜德斌教授紧密围绕冰冻圈科学,从不同学科及其视角分别作了“气候变化与冰冻圈”、“‘第三极’环境(TEP)计划”、“冰冻圈变化及影响研究的新进展”、“中国极地科学进展与展望”、“冰冻圈服务功能”、“冰冻圈与寒区工程”、“围堵与反围堵:中国崛起的地缘战略”学术报告。
 
  随着中国冰冻圈科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学界和业界对学术交流深度与广度的更高要求,世界上首个国家级冰冻圈科学学术团体“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应需而生!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成立大会是中国冰冻圈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与新契机。学会的成立必将更好地整合国内外冰冻圈科学学术资源和社会力量,构筑中国冰冻圈科学合作交流新平台。

1.jpg

2.jpg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