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冰冻圈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CSCS)2023年度理事会在海南陵水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推进我国冰冻圈科学的发展,探索冰冻圈科学新的发展方向,推动冰冻圈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会议由CSCS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承办。
本届会议重点进行了冰冻圈科学未来发展战略研讨和CSCS年度工作汇报。来自国内外40余家单位、涉及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120余人出席了会议,包括CSCS理事长秦大河院士、副理事长姚檀栋院士、张人禾院士、丁永建研究员、秦为稼研究员、罗勇教授;秘书长效存德研究员、副秘书长康世昌研究员、吴青柏研究员,常务理事潘保田教授和理事张明义研究员。特邀专家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王艳芬教授、延边大学副校长朱卫红教授。
24日上午,大会隆重开幕,效存德秘书长主持开幕式。秦大河理事长首先致辞,对参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指出冰冻圈是全球变暖的前哨,南北极和高海拔冰冻圈是气候系统临界成员(tipping elements)最聚集的区域,可能最先被“激活”,因而是科学高地、是前沿探索之机遇;冰冻圈快速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希望各单位团结攻关,进一步推进冰冻圈科学的发展。西北研究院副院长张明义代表西北研究院,高度评价了CSCS在推进冰冻圈科学发展以及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随后“施雅风冰冻圈与环境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康世昌主持了第九届“施雅风冰冻圈与环境基金”优秀和青年科学家奖颁奖典礼。秦大河院士、姚檀栋院士、张人禾院士、秦为稼研究员和丁永建研究员为优秀科学家奖获得者康尔泗研究员和朱元林研究员,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曹泊教授、何海龙教授、王伟财研究员、杨玉忠副研究员、钟歆玥副研究员颁奖。
随后姚檀栋副理事长主持冰冻圈科学发展战略专家研讨议程。康世昌研究员作了题为“冰冻圈科学发展展望”的报告,系统回顾了冰冻圈科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针对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指出未来工作重点应包括确立适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冰冻圈临界要素和临界点、构建全球冰冻圈数字孪生模型和研发冰冻圈模拟器等科技制高点。与会专家围绕冰冻圈科学发展战略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就如何促进冰冻圈科学的发展以及冰冻圈科学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言献策,包括:应加强微观的雪冰自身物理化学结构的研究和冰川物理方面的基础研究;加强相关仪器和技术的研发以及关键成果的应用,成立冰冻圈技术专业委员会、冰冻圈科普专业委员会等,促进冰冻圈科学的知识传播;通过直播颁奖仪式、邀请获奖人作报告等方式,增强“施雅风冰冻圈与环境基金”奖项的影响力;加强冰冻圈科学课程建设和高校人才培养,开设网络开放课程等。
24日下午,丁永建常务副理事长主持CSCS工作进展议程。副秘书长康世昌简要介绍了学会概况以及总体工作进展,特别祝贺姚檀栋院士获国际冰川学会2023年度塞里格曼冰晶奖。随后18个专业(工作)委员会依次进行工作进展汇报,详细介绍了年度工作进展和成果以及未来工作重点。随后参会理事围绕未来将要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冰冻圈科学学术大会”、《冰冻圈科学概论》青年教师培训班、《冰冻圈科学观测与研究》“一带一路”国际培训班、“国际冰冻圈科学前沿研讨会”、CSCS理事会换届等事宜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
会议现场
优秀科学家奖颁奖现场
青年科学家奖颁奖现场
CSCS 祝贺姚檀栋院士获国际冰川学会2023年度塞里格曼冰晶奖
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