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14日,由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西南石油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冰冻圈科学青年论坛”在成都隆重召开。
本次论坛围绕主题“冰冻圈科学与工程及可持续发展”,设大会特邀报告、专题分会场和研究生论坛,共组织231场报告。中国科学院秦大河和赖远明院士对本次论坛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秦大河院士作了“发展冰冻圈科学”的特邀报告,赖远明研究员致辞。西南石油大学校长郭建春教授、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康世昌研究员、中国冰冻圈科学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强弓研究员、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院长甘丹教授分别作了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组委会主席万旭升教授主持。西昌学院校长朱占元教授,西华大学副校长邵永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侯书贵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赵林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吴相利教授、北京建筑大学齐吉琳教授、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党委书记朱松柏研究员等420余位冰冻圈专家、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代表莅临参会。
第三届冰冻圈科学青年论坛开幕式
郭建春教授致辞 康世昌研究员致辞
赖远明院士致辞 张强弓研究员致辞
甘丹教授致辞 组委会主席万旭升教授主持大会
大会主会场报告上半场,康世昌研究员、赵林教授、侯书贵教授分别作“冰冻圈快速萎缩及其影响与应对”、“多年冻土研究的趋势和瓶颈科学问题初探”、“青藏高原冰芯年代问题”的特邀报告,报告环节由邵永波教授、刘恩龙教授主持。
康世昌研究员报告
赵林教授报告 侯书贵教授报告会
大会主会场报告下半场,秦大河院士、齐吉琳教授、吴相利教授分别作“发展冰冻圈科学”、“基于经典土力学原理的寒区岩土工程研究”、“冰天雪地—金山银山”的特邀报告,报告环节由朱占元教授、丁琳教授主持。
秦大河院士报告
齐吉琳教授报告 吴相利教授报告
分会场报告和研究生论坛分享了“冰冻圈过程、机理和模拟”、“冰冻圈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冰冻圈灾害与防灾减灾”、“冰冻圈遥感”、“冰冻圈变化与碳循环”、“冻土物理与力学”、“寒区工程理论与技术”、“极地环境与工程”、“冰冻圈教育与科普”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内容丰富精彩,学术氛围浓郁,展现了冰冻圈发展学术交流的生机与活力。
论坛期间,学会青年工作委员联合教育工作委员会、《冰川冻土》和《寒旱区科学(英文版)》等倡议以冰冻圈科学青年论坛研究生论坛为基础,发起“冰冻圈研究生联盟”,以此凝聚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从事冰冻圈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生,促进冰冻圈领域青年学子的学术交流和教育成长。
会场一
会场二
会场三
会场四
会场五
会场六
会场七
会场八
会场九
研究生论坛现场
4月14日论坛大会报告上半场,成都理工大学范宣梅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李旭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张玉兰研究员,International Cryosphere Climate Initiative 张梦竹中国专员分别作了题为“青藏高原藏东南冰川灾害链动力学机制与风险预测”、“分凝式模型新解”、“冰冻圈化学与气候环境效应”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冰冻圈气候谈判中的参与”的特邀报告,报告环节由张强弓研究员、王天亮教授主持。
范宣梅研究员报告 李旭教授报告
张玉兰研究员报告 张梦竹专员报告
大会报告下半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裴万胜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何海龙教授,兰州大学曹泊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易鑫磊副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冻融环境下混凝土表面超润湿性初步研究”、“土壤导热率模型选择的影响不可忽视”、“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和“北极地缘政治的基本矛盾、态势分析与我因应”的特邀报告,报告环节由李栋伟教授、牛贺文研究员主持。
裴万胜研究员报告 何海龙教授报告
曹泊教授报告 易鑫磊副研究员报告
优秀研究生报告颁奖
下届承办单位代表宣讲
本届论坛的召开拓宽了冰冻圈科学领域青年学者的研究视野,促进了冰冻圈科学和寒区工程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对提升冰冻圈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夏攀 朱济帅
编辑:万旭升 李瑞
审核:牛贺文 朱国锋
终审:张强弓 李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