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长

qda.jpg

  秦大河,男,生于1947年1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81年和1992年在兰州大学地理系先后获理学硕士、博士学位。

在国际国内曾担任许多学术职务,其中国际任职主要的有: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冰川学工作组副主席、主席,国际冰川学会理事,国际雪冰委员会副主席、气候与冰冻圈计划(CliC)科学指导工作组成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某些章节的主要作者和主审,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国内任职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973项目“我国冰冻圈动态过程及其对气候、水文和生态的影响机理与适应对策”(2007-2011)首席科学家,主持我国气候变化评估、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在国际上主要担任的职务有: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IGU(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科学委员会成员等。

  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组织南、北极、亚洲腹地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如:系统研究了南极冰盖表层雪层内物理过程和气候环境记录,有关雪层变质过程、稳定同位素比率与温度的关系、水汽和杂质来源与输送等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使中国南极冰川学研究跃登国际先进行列;率先在中国西部开展雪冰现代过程和雪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实验观测研究,论证了我国山地冰芯中气候环境指标的适用性;对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变化和冰芯记录的研究,揭示了地球最高海拔区域现代环境和近期气候变化。创建我国冰芯研究实验室,并使之发展成为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我国气候环境变化和西部环境演变评估,促进我国与国际上的气候变化研究同步发展,为推动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研究方向:

  自然地理学(冰冻圈与环境)

 

职称:

  研究员

 

社会任职:

  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冰川学工作组副主席、主席,国际冰川学会理事,国际雪冰委员会副主席、气候与冰冻圈计划(CliC)科学指导工作组成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某些章节的主要作者和主审,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获奖及荣誉:

  获国家和省部委科技成果奖5项,其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

  (1) 2004年 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 2008年 获第五十三届国际气象组织(IMO)奖。

  (3) 2008年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4) 2011年 当选为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

  (5) 2013年 沃尔沃环境奖。

  (6) 2014年 青藏高原冰芯高分辨率气候环境记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